您当前的位置 >
作者: 来源: 更新时间:2017-04-15
1、牡丹江团组织建立
1920年8月,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之后,牡丹江地区各学校的青年团体不断接到沪、京、津发来的团章和信件。1924年,牡丹江乜河镇旅哈尔滨市学生段中和(吉林省第六中学学生,原名段毓涛,曾用名段新民)、张德济(原名张戈)回到家乡,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并介绍了5名进步青年学生为社会主义青年团员。12月,成立了临时团支部,由段毓涛兼任团支部书记。他们通过“读书班”、“识字班”等形式秘密传阅党中央刊物《向导》和其他进步书籍,组织青年开展反帝反封建斗争。1925年1月,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牡丹江地区团组织随之改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2、牡丹江党组织建立
1925年10月,中共哈尔滨特别支部书记吴丽石来牡丹江筹建党的组织,11月,特支在牡丹江建立了秘密联络站和活动据点。1926年春,中共北满地委派中共党员段中和、张德济回牡丹江,发展了7名党员,在牡丹江天和东鞭杆铺建立了党支部。1926年4月,中共北满地委派员沿中东铁路开展建党活动,组建了中共绥芬河铁路支部,有党员5人。10月,在横道河子建立海林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潘庆来、王锡云相继任支部书记,有8名产业工人秘密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北满地委又派杜省物(又名杜省吾)任中共牡丹江支部书记,为牡丹江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同时,段中和在乜河镇开办了平民学校,积极开展建党活动,在伐木工人中集体发展了10名中共党员,组建了中共乜河镇党支部。
3、宁安县委成立
1930年11月,根据斗争形势的需要,北满特行委指示,建立中共宁安县委,书记金诚。1931年11月,中共满洲省委根据吉东、绥宁地区党的组织及活动的状况和战略地位,为加强对中东铁路牡绥段沿线及整个绥宁、吉东地区(今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鸡西市及吉林省延边州)的抗日斗争的领导,决定撤销中共宁安县委,成立中共宁安中心县委,隶属中共满洲省委领导。
4、中共穆棱县委成立
1930年10月,经中共满洲省委和北满特委批准,成立中共穆棱县委,书记金瑞铉,隶属于中共北满特委领导。 1932年2月,根据日趋严峻的斗争形势需要,宁安中心县委以中共穆棱区委为基础,建立中共穆棱县委,县委书记全凤来。穆棱县委下辖6个区委、1个直属党支部和两个党小组。
5、日军侵占牡丹江
1932年2月17日,日军佐佐木部队长率领700多人的步兵、骑兵、炮兵,由哈尔滨沿中东铁路进犯牡丹江,首先占领了海林,并由此进犯牡丹江地区。3月初,日军天野部队再向海林发动进攻,侵占了海林后,又向宁安进攻,侵占了宁安。5月21日,日军进攻牡丹江站,并占领了铁岭河及市内全境。1933年1月1日,日军广濑第十师团第八旅团第三十九联队侵占穆棱、林口,4日,侵占绥芬河,10日,侵占东宁。至此,牡丹江地区全部被日军占领。
6、六大代表途经牡丹江
1928年6月18日至7月11日,中国共产党在莫斯科召开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6月初,部分代表在国际交通站的统一安排下,由国际交通员带领,从绥芬河出发,前往莫斯科,其中有瞿秋白、蔡畅等19人。7月中下旬,部分代表经绥芬河地下交通站护送,先后回国。代表有周恩来、罗章龙、邓颖超、李立三、蔡畅、邓中夏、向忠发、张国焘、项英等51人。据不完全考证,从绥芬河出入境的六大代表有68人,达到六大代表总数的50%以上。在中共历史上绥芬河被誉为“红色国际通道”。
7、镜泊湖连环战
1932年3月,日军上田支队从敦化向宁安进攻,增援侵占海林、宁安的天野(少将)部队。获悉这一情报后,李延禄率救国军设伏阻击。19日凌晨,日军走到地势险要的小龙湾(俗称“墙缝”),救国军乘敌不备予以猛烈攻击,打死打伤日军200多人。第二天,李延禄又派一支小部队,在日军必经的松乙沟设伏,利用春天草干风大,放火烧死日军数十人。23日凌晨,日军天野部队袭击宁安关家小铺。东北军二十一旅六六零团八连连长张宪廷率部御敌,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经过激战,打死日军100多人,八连官兵全部阵亡。两三天后,天野残部乘火车向哈尔滨败退,受李延禄指令,李延青率铁路工人抗日游击队又在高岭子伏击,经过激战,打死200多日军,天野也被击毙。天野是在牡丹江地区被击毙的第一个日军高级军官。这几次战斗都发生在镜泊湖山区,被称为镜泊湖连环站。
8、攻打宁安县城
1932年10月10日,周保中率救国军等2000人左右,攻打被日军占领的宁安县城。周保中亲率“敢死队”与日军激战,半个多小时后,日军第一道防线被突破,攻城部队冲进城里与日军展开巷战。战斗中周保中腿部受伤,仍坚持指挥战斗,激战数小时。天亮前,周保中指挥攻城部队撤出宁安县城。22日,周保中率领救国军包括刘万奎部、李荆璞部等共计1000多人,第二次攻打宁安县城,两次战斗消灭日伪军数百人,缴获大批枪支弹药和物资。
9、吉东局建立
1933年5月1日,在下城子中共党员王胜魁家,召开了中共吉东局第一次扩大会议,孙广英、杨波、吴福海,绥宁、饶河中心县委书记、东满特委书记及其所属各县、区委书记参加了会议。会议由孙广英主持,他传达了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国关于设立吉东局的指示和中共满洲省委关于组建吉东局的意见,报告了组建吉东局的方案和筹备工作情况;会议采取提名和选举相结合的办法,产生了吉东局,孙广英任书记,机关设在王胜魁家。吉东局领导绥宁中心县委、饶河中心县委和东满特委及所属地区的党的工作和抗日斗争。
10、吉东特委成立
1934年10月下旬,吉东工作会议在穆棱召开。会上成立了中共吉东特委,地点在穆棱县下城子区河西屯,后迁入牡丹江,特委书记杨松、组织部长李范五、宣传部长孟泾清、工运部长赵采青、共青团书记张林。特委领导饶河中心县委及宁安、穆棱、密山、勃利县委及东宁区委,特委隶属中共满洲省委和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共同领导。
11、抗联五军成立
根据中共中央《八一宣言》中提出的建立抗日联军的号召,1936年2月22日,周保中与杨靖宇、王德泰、赵尚志、李延禄等联合发表《东北抗日联军统一军队建制宣言》。下旬,中共吉东特委和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在宁安召开会议,正式将东北反日联合军第五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五军,军长周保中。抗联第五军下辖两个师五个团,还设军部直属警卫营、教导队、妇女团,全军700多人。
12、抗联四军成立
1936年3月上旬,李延禄在勃利县参加了由勃利县委召集的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共中央驻共产国际代表团的指示,将东北抗日同盟军第四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军长李延禄。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下辖三个师。
13、抗日联军西征
1938年5月1日,抗联第四、第五军领导干部在宝清召开会议。会议根据中共吉东省委确定的西征方针,制定了具体的行动计划。5月27日,东北抗日联军第四军主力与在宝清的第五军第二师会合,从宝清大叶子沟出发,开始西征。7月到达苇河县楼山镇,12日拂晓,抗联西征部队攻占楼山镇。这次战斗击毙、击伤和俘虏日伪军140余人,缴获大量枪支、子弹、粮食等军需品。楼山大捷,鼓舞了当地广大群众的抗日热情,同时也使日军伪军大为震惊。
14、八女投江
1938年10月20日,东北抗联第二路军西征部队100多人,在回归途中的乌斯浑河边同日伪军遭遇。抗联五军妇女团的八名女同志,在指导员冷云率领下,主动承担掩护大部队突围转移任务。弹尽路绝后,投身于波涛滚滚的乌斯浑河,英勇殉难。这八位女英雄是冷云、安顺福(朝鲜族)、胡秀芝、杨贵珍、黄桂清、郭桂琴、李凤善(朝鲜族)、王惠民。这就是壮烈的“八女投江”。
15、葫芦崴子山地战大捷
1939年4月10日,抗联第二路军总指挥部直属警卫部队及第五军部队在乌斯浑河右岸的老头沟一带集结,准备突围。日军自上午8时至下午1时尾追不休,逐抗联部队于兴隆沟北方10余公里的葫芦崴子复杂山地,周保中和柴世荣率领的部队与日伪军遭遇.柴世荣军长在左翼占领阵地,周保中在右翼高地指挥,以梯形交叉火力猛烈打击日军。战斗持续到晚6时,击毙日伪军100余人,击伤20余人。二路军总部警卫队机枪班班长——神射手毕世信等战士壮烈牺牲。
16、抗联教导旅建立
1938年以后,抗日联军进入最艰苦时期。1941年春,按照抗联党委统一部署,战略转移进入苏联境内。为适应敌后游击战争需要,参加学习爆破技术、跳伞的训练。1942年8月1日,东北抗日联军700多名指战员整编成为苏联远东军区第88独立步兵旅(抗联教导旅)。周保中为旅长,李兆麟为政治委员,崔石泉旅副参谋长兼任旅党委书记。教导旅始终保持抗日联军的独立地位,1942年9月13日,教导旅召开全体党员大会,成立了“独立步兵旅中共东北党组织特别支部局”(亦称东北党委会)。东北党委会既是旅党委,又是东北党组织在同中共中央失去联系的情况下全东北党组织的临时最高领导机关,东北地区党组织又重新实现了统一。教导旅在配合苏联红军进攻东北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17、抗联小分队空降海林
1945年8月9日,抗联部队第三军第四师第二十四团团长李明顺带领一支小分队,空降海林。其主要任务是:深入敌后,掌握敌情,发动群众、组织武装、阻击逃窜的敌人,配合苏联红军解放全东北。当晚9时30分许,李明顺、姜德、赵奎武、孙吉友飞抵海林拉古南甸子上空跳伞。孙吉友因降落伞出故障,不幸牺牲。李明顺等3人安全着陆。
18、牡丹江解放
1945年8月9日,苏联红军第一方面军所属第一集团军和第五集团军向牡丹江方向突进。12日,苏军先遣部队攻下桦林;13日,攻下四道岭子;14日,攻下铁岭河、中下乜河、兴隆;16日凌晨,苏军第22师从桦林强渡牡丹江;7时,向市区东北部进攻;黄昏,苏联红军第一集团军司令部向远东第一方面军司令部发出了攻占牡丹江城区的战报,牡丹江解放。在这场攻城战中,击毙日军4万余人。
19、牡丹江地委、市委建立
1945年8月25日,中共牡丹江地区工作委员会成立(兼作市委工作),金光侠任书记。中共牡丹江地区工作委员会是一个过渡性的党的地方组织。9月15日,中共牡丹江地区委员会建立,书记金光侠。中共牡丹江地委的建立标志着抗战胜利后牡丹江地方党组织的正式建立。12月下旬,中共牡丹江地委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牡丹江市委员会,随后,中共牡丹江市委员会成立,炮校负责人邱创成兼任市委书记。
20、牡丹江地区司令部成立
1945年8月,牡丹江虽然获得了解放,但被日本帝国主义蹂躏了14年的牡丹江,到处是一片极度混乱、衰败凋敝的景象。25日,东北抗联干部金光侠、陶雨峰等人受中共中央委派,随苏联红军到牡丹江,组建了东北国民军牡丹江卫戍司令部。牡丹江卫戍司令部归属东北党委会领导,主要负责维持刚刚解放的地方治安。10月13日,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往东北的干部李荆璞、谭文邦、张静之一行到达牡丹江,与牡丹江地区委员会书记金光侠等人研究后,组建了牡丹江地区司令部,司令员李荆璞,政委金光侠,牡丹江卫戍司令部并入牡丹江地区司令部。
21、二战最后一场战斗
1945年8月,苏联红军对日宣战后,百万苏联红军越过中苏边境,向驻扎在东宁的日军发动猛烈进攻。日本关东军凭借地下要塞负隅顽抗。在苏军强大的进攻下,东宁要塞内的顽抗日军被消灭,战役成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最后一战。30日,日军第一守备区接到日本天皇的投降诏书和向苏军交出武器的命令,宣布投降。至此,日本关东军长期苦心营造的东宁要塞全部土崩瓦解,第二次世界大战最后一场战斗宣告结束。
22、牡丹江市政府成立
1945年10月,李荆璞、谭文邦、张静之一行到达牡丹江后,马上同金光侠等人秘密召开会议,研究接管市政府事宜。14日,李荆璞在苏联红军的支持下武装接管了地方政权,成立了牡丹江市政府,李荆璞任市长。
23、炮兵学校、航空学校迁到牡丹江
1945年11月,中共中央东北局派刘亚楼、李亚光、朱瑞等干部到牡丹江,与地方党委领导共同研究在牡丹江开展建党、建军和建立炮兵学校和航空学校事宜。1946年5月,炮兵学校到达牡丹江;7月,军委将东北总部炮兵旅并入炮校;8月,正式成立东北军区炮兵学校,校长朱瑞,政委邱创成,不久,邱创成任校长。1946年3月,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在通化建立;4月,国民党军队进攻四平,通化告急,中央决定将航校迁往牡丹江。5月,航校迁到牡丹江,校址在海浪机场。11月,航校由牡丹江迁往东安(今密山市)。
24、牡丹江日报创刊发行
1945年12月19日,中共牡丹江地委创办的《牡丹江日报》印刷发行。报社设在平安街,陈浚担任《牡丹江日报》社长兼总编,也是《牡丹江日报》的第一任社长和总编辑。创刊后的《牡丹江日报》,成为党组织的有力宣传阵地。
25、牡丹江市政纲要通过
1946年2月20日至22日,牡丹江市临时参议会开幕。参加会议的有中共牡丹江地委书记李大章、牡丹江军区司令员李荆璞以及全市各界知名人士。会议选举褚志远为第一届牡丹江市民主政府市长。通过了《牡丹江市施政纲要》和《牡丹江市敌伪土地没收分配条例》。《牡丹江市施政纲要》是牡丹江市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产生的一部政府施政纲要,也是牡丹江市第一部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的施政纲要。
26.、宁安学院举行开学典礼
1946年3月4日,由张闻天领导创建的宁安学院举行开学典礼。张闻天发表讲话,要求学员们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建设自由、独立、和平的新中国而奋斗。该学院是一所新型的学校,目的是培养大批干部,适应形势发展需要。院长由王树本兼任。
27、牡丹江土改工作团成立
1946年7月上旬,牡丹江土改工作团建立,下设三个分团,由陈伯村、何伟、李华生率领,分别进入东宁、宁安、绥东等地,领导三个地区的土改运动。经过半年的清算分地斗争,牡丹江1/6的地方解决了土地问题,分得土地的人口62151人,共分土地487020亩。此外,农民还分得了房屋、牲口、粮食、衣服等物品。广大农民在经济上翻了身,政治上当家做了主人。
28、陈云视察牡丹江
1946年10月30日,中共中央北满分局书记陈云来牡丹江视察工作,并向地、市直机关干部作形势任务报告。
29、杨子荣智擒“座山雕”
1947年2月,牡丹江军区侦察排长杨子荣奉命到达海林镇分路进行剿匪。潜藏在海林县北部深山夹皮沟的国民党东北第二纵队第二支队司令“座山雕”(张乐山)是个惯匪、老匪,非常狡猾。杨子荣主动请战,于7日带领5名侦察员深入匪巢,机智勇敢、巧妙破乱,最后活捉了“座山雕”和25名土匪,创造了以少胜多的战斗范例。2月23日,杨子荣在海林县北部梨树沟山里闹枝沟追剿残匪战斗中英勇牺牲,时年31岁。东北民主联军总司令部授予杨子荣特级侦察英雄称号。
30、牡丹江广播电台建立
1947年8月15日,由共产党领导的牡丹江广播电台建立,台长徐崇华。牡丹江广播电台是牡丹江党组织的喉舌和联系群众的纽带。
31、牡丹江省委建立
1947年8月6日,中共东北局做出《关于成立中共牡丹江省委的决定》,决定撤销中共牡丹江地委,成立中共牡丹江省委,隶属东北局领导。8月20日,中共牡丹江地委撤销,中共牡丹江省委成立,何伟任省委副书记,代理省委书记。中共牡丹江省委机关设在牡丹江市。
32、丹江省与松江省合并
1948年7月9日,东北解放战争即将取得全面胜利。为了合理组织人力、物力全力支援前线,经中共中央批准,东北局作出决定,中共牡丹江省委和中共松江省委合并为中共松江省委,中共牡丹江市委归属中共松江省委领导。
33、牡丹江军分区委员会成立
1947年9月,为加强党对军队的领导,中共牡丹江军区委员会成立,由中共牡丹江省委直接领导。军区委员会书记何伟(省委副书记兼),副书记刘子奇、杨梅生。
34、北山烈士纪念碑揭幕
1947年11月12日,牡丹江党、政、军、民各界1万多人隆重集会,举行“牡丹江省抗日战争暨爱国自卫战争殉难烈士纪念塔”揭幕典礼。纪念碑建在北山脚下。
35、东北第一纺织厂开工
1948年3月7日,李富春、蔡畅、王首道、李程来牡丹江参加东北第一纺织厂(牡丹江纺织厂前身)开工生产剪彩大会,李富春、蔡畅在女工大会上作了报告。
36、牡丹江市党员代表大会召开
1949年8月2日至7日,牡丹江市党员代表大会召开。大会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党的七届二中全会和中共松江省党员代表大会精神,认清形势,明确任务,把党的领导重心由农村转入城市,集中力量搞好城市建设。检查党员、干部中无组织、无纪律、贪污腐化、骄傲自满和麻痹等错误思想,使全市党员干部思想统一,步调一致,夺取解放全中国的伟大胜利。大会在第一次全委会议上,选举并经中共松江省委批准,封仲斌任中共牡丹江市委书记。
37、牡丹江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召开
1949年9月28日至30日,牡丹江市召开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大会通过了关于拥护政协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关于加强中苏友好,关于通过政府工作报告,关于劳资关系暂行办法,关于厉行节约、反对贪污浪费,关于定期召开代表大会,关于提高警惕、严加防奸、防火等决议。这次会议是牡市进入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开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