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丹江考古沿革

发布时间:2017-04-13

  牡丹江区域历史遗迹的发现与记载,最早可追朔到宋朝出使金国的洪皓依其见闻所著的《松漠纪闻》,其中有“渤海国去燕京、女真所都皆千五百里,以石累足,东并海。”“古肃真(慎)城,四面约五里余,遗碟尚在(存?),在渤海国都(缺字)三十里,亦以石累城脚。”等记述。 

  清初以来,东北重镇宁古塔地区曾是朝廷流放之地,流寓这里的文人学者采取实地踏查、走访的形式,对此地的历史遗迹、风景名胜、民风民俗进行了大量的调查与记录,为今天的文物考古工作留下诸多珍贵的史料,许多历史地理的研究与考证,其成果至今仍在应用。但是这种研究仍然属于中国传统考据学的延续,尽管其方法与近代考古学有些许相似之处,但终不能归属于近代考古学的学科之中。 

  一、20世纪初——50年代前 

  西方近代考古学传入我国大体为20世纪初,其传入黑龙江及牡丹江地区的时间与之大体相同。此前这里已有小规模的考古调查活动,如1871年英国人曾调查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并将此遗址介绍给西方世界。但真正有组织,有计划的考古活动,应从20世纪20年代计启。 

  1910年,日本学者白鸟库吉对东京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城)进行了调查。此后三上次男、驹井和爱、水野清一等也对此城先后进行过考察。 

  1922年以侨居哈尔滨的俄国学者为主成立了带有殖民色彩的“学术团体”——“东省文物研究会”。曾对中东铁路滨洲、滨绥沿线区域进行过考古调查。 

  1926年,日本东京帝国大学鸟山喜一、俄国人B、 B包诺索夫等人,在东京城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城)采集了各种瓦和泥朔佛像等残件,肯定这里是一处唐代都城遗址。并推断为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 

  1931年成立的东省特区文物研究所。在1931——1932年间组织的第一次综合考察,其考古分队主要调查了牡丹江中游两岸,海浪河下游一带及穆棱河流域的一些地点。主要包括:东京城古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城)、牛场古城(渤海国时期)、三头江屯古城(渤海国时期)、城墙砬子古城(渤海国时期)、松乙河古城(渤海国时期)、尔站盆地古城(渤海国时期)、南湖头古城(金代)、沙尔浒古城(金代)、以及穆棱河流域的一些古城址。在牡丹江北郊还发现了东边墙(牡丹江边墙)。在牛场、三灵屯、古屯、三江屯、南湖头、松乙河、珍珠门等地点发现了史前时期遗址。同时在东京城、牛场、三灵屯、南湖头四个地点进行了考古试掘。后在《大陆科学院汇报》193823号上,BB包诺索夫发表《满洲东部的史前文化》一文。 

  日本侵占东北期间,于19336月——19347月,东京帝国大学文学部考古研究室原田淑人等以东亚考古学会的名义,对东京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了调查、测绘,并对城垣、宫殿、寺庙等重要遗址遗迹进行了考古发掘。1939年出版《东京城——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发掘调查》报告。 

  1939年,日本侵华期间,在伪大陆科学院哈尔滨分院工作的奥田直荣先后在镜泊湖周围的松乙河、南胡头、学员等地进行考古调查,并对湖区沿岸的金明水、要岭子、南湖头等地点作过试掘,认定了一些遗存为史前遗迹。1940年在《大陆科学院汇报》194042号上,奥田直荣发表《镜泊湖畔先史学的调查觉书》。 

  二、20世纪50——60年代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自己的文物考古事业同其他各项事业一样,开始有计划地起步并不断发展。黑龙江地区的文物考古事业也同样得以迅速发展。 

  50年代起,黑龙江省博物馆在牡、绥流域组织了多次考古调查,发现一批各时代、各种类型的遗址遗迹。 

  上世纪50年代,黑龙江省博物馆专家牡丹江市文物人员对牡丹江地区进行第一次全国文物普查。 

  1958年,省博物馆发掘清理林口头道河子渤海墓。 

  1959年,省博物馆发掘东京城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牛场遗址。 

  1960年,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哈尔滨师范学院发掘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大牡丹遗址。 

  1963年,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哈尔滨师范学院发掘宁安县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莺歌岭遗址。 

  1964年,省博物馆、吉林省博物馆、黑龙江大学历史系、哈尔滨师范学院发掘东京城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东康遗址。同年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对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和清理。 

  1966—1967年,省考古队发掘清理海林山嘴子墓地。 

  三、20世纪70——80年代 

  20世纪780年代,是本地区文物考古事业快速发展的时期。1979年,黑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组织了连续三年大规模的文物考古调查,确认、记录了以往发现的各类遗址遗迹,发现了一大批新的遗址遗迹。 

  1979年春夏,对牡丹江中下游进行了考古调查,重点调查了莲花水库淹没区。确定了一批需要进行考古发掘的古代遗址。 

  1972年,省博物馆发掘东宁县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大城子遗址。 

  1973年,省博物馆发掘清理宁安东康遗址。 

  1977年,省考古队、吉林大学考古系联合发掘东宁县早期铁器时代文化遗存团结遗址,同年发掘东宁大城子墓地。 

  80年代,省考古队对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进行了较大规模的发掘和清理。 

  1980年,按照省文物管理委员会的统一部署,牡丹江地区文物管理站组织了全区域的文物考古普查。先后3年对当时所辖的海林、穆棱、鸡东、密山、虎林5县进行了普查,发现、记录了一批遗址遗迹,填补了部分区域文物遗址的空白。 

  1980年,省考古队发掘宁安杏山渤海窑址。 

  1981—1982年,省考古队发掘桦林石场沟墓地。 

  1983年,省考古队调查和试掘海林北站与二道河子墓葬。 

  1984年,省考古队调查和试掘宁安西安村与海林哈达湾村墓葬。同年牡丹江市文物管理站文物工作者对辖区开展第二次全国文物普查。 

  1987年,全市编制了文物遗址调查档案,填补了部分区域文物遗址的空白,各市、县先后公布了一批文物保护单位,为文物事业的发展奠定下坚实的基础。 

  1988年,省考古队调查发现宁安石灰场下层文化。 

  四、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 

  20世纪90年代,在牡丹江区域内主要开展了三项较大规模的考古工作。 

  一是1992—1996年省考古所与吉林大学考古系合作,连续5年对莲花水库淹没区域内的38处遗址进行了连续的清理发掘工作。发现一批重要的考古遗迹和遗物。如振兴、河口多层文化堆积的遗址;荒沟、鹰嘴峰渤海时期遗址;头道、二道、三道渤海时期墓葬;兴农渤海时期城址等等。提出了“振兴文化”、“振兴乙类遗存”、“东兴文化”“河口遗存”等新的考古学文化类型。为牡丹江区域考古学文化编年以及区系类型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 

   二是在《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保护规划》的原则控制下,结合抢救保护等工作,有计划地对上京遗址的建筑遗迹进行了科学发掘。

   1997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牡丹江文物管理站联合对渤海上京城内的11号街路、内城东垣南段、进行了钻探及清理,对御花园东夹墙南段和外城北垣11号门址进行了发掘。同时对上京宫城西侧白庙子村内修路发现的舍利函埋藏地点进行了抢救性清理。 

  1998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牡丹江文物管理站联合对渤海上京外城正北门进行发掘。 

  1999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和牡丹江文物管理站联合对渤海上京宫城第二宫殿基址进行发掘。 

  2000年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和牡丹江文物管理站联合对渤海上京宫城第三宫殿基址进行发掘。 

  2007—2011年市文物管理站对市本级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同时所属各县(市)对辖区地域开展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 

  2008—2011年市文物管理站开展长城资源专项调查—牡丹江边墙调查。